消渴病是以口渴引饮,多食消瘦,小便频数而量多为主症的疾病。本病多由热盛化燥,肺胃津伤,或肾虚精亏所致。主要病机为燥热偏盛,阴津亏耗,两者互为因果,燥热越盛则阴愈虚,阴愈虚则燥热越盛。病变的部位主要在于 肺、胃、肾。
【针方组成】
太渊、三阴交、然谷、胰俞(如下图)。
【针方临证】
上消:烦渴多引,伴口干舌燥、尿频量多。
中消:多食易饥,伴形体消瘦、大便秘结。
下消:小便频数量多,伴口干舌燥、腰膝酸软。
【随证加减】
上消,加鱼际、廉泉。中消,加脾俞、胃俞、内庭。下消,加太溪、照海、 肾俞。
【针方明理】
上消因肺热津伤引起,故选手太阴经原穴太渊以清热生津、养阴益肺,胰俞为治疗消渴病的有效奇穴,三阴交健脾益肾以布津液,然谷为足少阴肾经之荥穴,泻之可清热益阴固肾,诸穴合用,滋阴清热,调理三焦以治消渴。鱼际穴善于生津利咽,廉泉穴邻近舌下,刺激该穴可以促进舌下腺分泌,生津润燥,两穴相配治疗上消;中消是脾胃受损,故用脾胃的背俞穴,配内庭以清胃热;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,照海亦为足少阴肾经穴,与阴跷脉相通,两穴相配,善于滋肾清热,合肾俞治疗下消。
【按语】
消渴病患者正气虚弱,极易并发感染,针刺时应严格消毒,避免感染。慎重应用火针。